《红海行动》票房突破25亿 专家:把中国军事片推

来源: 作者: 时间:2018-03-02
春节档上演逆袭好戏的《红海行动》截至目前票房突破25亿元,仍在持续走高,并且已经成为同档期口碑最好的一部电影。”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则认为,《

春节档上演逆袭好戏的《红海行动》截至目前票房突破25亿元,仍在持续走高,并且已经成为同档期口碑最好的一部电影。昨日(3月1日),《红海行动》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认为,《红海行动》是一次主旋律题材电影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尝试,是运用国际化的制作理念和叙事方式对主流价值观的创新表达,将中国军事类型片推向了新的高度。《红海行动》用现代电影高科技的表现手段,在银幕上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是一部反映人民海军坚持我军宗旨、彰显大国担当的影视作品。

聚焦集体主义精神

《红海行动》以2015年中国海军的也门撤侨行动为背景,讲述了“蛟龙突击队”在战乱国家营救中国公民的感人故事。作为一部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不仅贡献了媲美好莱坞电影的专业水准——惊险刺激、极为震撼的战争场面,更塑造了一批可爱可敬的军人群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指出,《红海行动》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它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当代中国海军官兵的精神制高点,而是对准了集体主义精神。而集体主义精神才是我军战斗力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这部片子中,蛟龙突击队的八个成员,每个人都是英雄,都身怀绝技,也都有弱点,但加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变得无比强大,无坚不摧。他们每个人,包括队长杨锐都不是片中绝对的一号人物,但每一个人又都是影片真正的主人公,每个人的作用和戏份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过了创新性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军官兵在精神上的强大优势。《红海行动》在这方面的精彩描绘是全片最大的精神亮点。”

代表工业化水平提升

《红海行动》上映后,战场场面的真实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称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的一部正确的电影和恰当的电影,它既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也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提升。“这个影片我觉得可能也只有在当下才能拍得出来,前两年我们都拍不出这样的影片。这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实力,对现在科技的掌握,专业化电影团队的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市场空间的容量足够扩大以后,给电影创作提供的一个现实的可能性。所以说,它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提升。”电影美学方面,饶曙光认为《红海行动》也有很大的贡献。“中国电影工业化、产业化以后,我们能否建立趋于电影工业化相适应的电影美学。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国电影也走过一大段弯路。如何借助于电影高科技、电影特效技术,借助于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借助于年轻观众所喜欢的方式,尤其是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实,立足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借助于中国优秀的电影传统与当下的年轻观众达成互动、信任的关系,是中国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下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任度有多大,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我们电影美学的力量就有多大。我觉得《红海行动》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军事动作片推向新高度

《红海行动》在拍摄过程中得到了军方的大力支持,片中出现的军舰、武器,有很多都是我军较少公开展示的高科技装备。影片上映之后,主创团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赢得了军迷的喝彩。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吕国英对《红海行动》也同样颇多赞扬,他认为影片传递出了强烈信号——大国之尊严、强军之壮阔。“国家之尊严,大国形象往往通过国民的尊严,尤其当国民生命受到了威胁之时,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体现出来的,是体现国家形象,实现国家尊严的特殊支撑与保障,而实现之必须靠强军。强军是大目标,更是进行曲大风格,《红海行动》从大国风范、道义担当、武器装备以及新一代中国军人的综合素质、英雄气概、血性担当等均做了很好的展示与诠释,给受众强烈的精神感染与审美感受。”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则认为,《红海行动》把中国的军事动作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去年的《战狼2》,我觉得就为中国军事题材的战争片树立了新标杆,但是《红海行动》又刷新了标杆,这部电影整个动作的强度、力度、密度都超出了以前的电影。这就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速度,去年有一个标杆,今年可能就要把这个标杆跨越过去。中国电影工业和创作成熟的速度真是超乎想象。”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