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吴亦铮 摄影 研学平台 胶囊旅舍 农场地图 静静的石磨 田野的一角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刚刚过去的“十一”八天大假,位于崇州隆兴镇、成都稻香旅游环线上的凡朴农场迎来了一拨又一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每逢周末、节假日,这座名声在外的农场都显得无比热闹。 占地300亩的农场有田园摄影网红地,还汇聚了乡村旅游、研学教育、亲子活动等一系列综合设施,将成都这座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另一面——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田园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凡朴农场的创立者是通信与计算机专业博士陈浩,只因对成都乡村风情的惊鸿一瞥,他就和妻子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来到了成都乡下。日前,记者对话陈浩以及凡朴田园摄影的创立者肖红,听他们讲述那不仅吸引了成都人,也吸引了众多外地人的田园梦。 嘉宾 陈浩,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博士。2013年转业后自主择业,跨界做农场、教育、文旅、科技交叉领域创新,先后创办“凡朴”系列的农场、生活民宿、乡村酒店、童场幼儿社区、儿童探索博物馆、田园摄影等项目,致力于打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旅综合体、面向未来儿童成长的乡村创新教育综合体。 对话 离开北京,回成都筑梦圆梦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初何以萌生创办农场的念头? 陈浩(以下简称陈):2013年我从空军转业,选择了自主择业,面临着创业选择。当时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我因一个偶然机会了解到“鱼菜共生”技术,这个技术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着相当高的发展价值。于是我决定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我在温江租了一个大棚,开始进行相关实验,在我看来,这种系统非常适合都市人。我还做了一个设计,并申请了专利。随着工作不断深入,我需要更大的空间来进行生产型的实验,经过精心走访与选择,我选定了崇州隆兴镇,创立了凡朴农场。创业是需要资金的,对我的选择,我夫人非常支持,她放弃了电商OTO平台副总裁的工作,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投身到成都的乡间,和我一起筑梦圆梦。 记:你的初衷是生态农业研究,后来咋个会逐步转型,发展成今天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陈:这是我最初没有想到的。建立凡朴农场的初衷是研究和实验,但这个行业面临着非常大的生存压力,压力之下我们必须转型,拥有造血能力才能支撑研究的不断深入。于是在2014年下半年,凡朴农场开始进行经营转型。 这个转型其实是必然中的一个偶然。必然是当时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城市家庭到乡村旅游的需求逐步升温,相比于传统的农家乐模式,这些家庭需要更加深入地与乡间田野接触、研学和举行亲子活动。偶然则是因为凡朴原生态的环境,有一些机构和个人主动与我们对接,到农场来进行田园体验活动。于是我们陆续设置了一些场所,进行亲子活动、农耕研学教育和农业科普教育。从那时起,凡朴农场从单纯的农业研究转型为文旅结合的素质拓展场馆,并逐步发展成今天集农场、生活民宿、乡村酒店、幼儿社区、田园摄影等项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成都乡村,过自然永续的生活 记:今天的凡朴农场依然保持着原生态风格,这种理念是如何贯穿下来的? 陈:凡朴这个名字取自英文“For a permanent life”谐音,意指追求永续的生活;同时也指平凡、朴实的生活方式。凡而不凡,朴而不朴。因此在打造农场的时候,展现成都乡村原生态的风貌,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也是农场发展的理念。在今天的凡朴农场中,你能看到很多原生态的设计,比如说“凡朴生活”民宿聚落,从围栏到屋舍,大量采用木料,甚至是回收的旧木料。为什么做这样的设计?因为在我看来,木质的乡村田园建筑本身就非常具有原生态的美感,加上土石灶台等,这些是田园生活原本的面貌,身处其中,能让被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人心情得到放松,我觉得这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记:在你看来有些怎样的意义? 陈:第一是共鸣。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来到城市定居,但对他们来说,童年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是在乡村,这些人对乡村的向往,其实是对童年生活情结的寻找,是对无忧无虑时光的重温,在这点上,原生态的环境能让他们找回遗失的记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是教育。今天的孩子大多数出生在城市,他们没有关于乡村生活的记忆,乡村田园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空白。原生态的环境能让他们了解父辈祖辈曾经的生活,能从各项研学活动和科普教育中了解到乡村美学的内涵。 第三是美学发展。我国绝大多数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化当中,许多传统审美元素都源于乡村田园、民风民俗,都市人重归田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传统生活美学的发掘和倡导。 第四是美学展示。正如前面所说,中国的农耕文化源于乡村田园,并衍生发展出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文明,这点对国际游客非常具有吸引力,他们来到中国,不光是体验中国的时尚美学、市井美学,同时对田园美学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正好顺应了这样的心理,投入了乡村旅游的潮流。 国际的视野,开放的田园 记:在凡朴农场我看到许多“老外”的身影。 陈:是的,农场从创立至今,有数千名外国游客在这里体验成都风情的乡村田园生活,同时我们借助各个国际平台,引入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上百名国际义工参与建设和运营。我们农场中有一个“网红”树屋,其设计者和建造者就是来自法国的义工。不仅树屋,农场中有许多建筑和设施都出自外国义工之手。 在我看来,凡朴其实是架构了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外国游客来到凡朴农场,来到成都、住在成都,进而了解成都、爱上成都,他们回国后宣传成都,描述成都独特的生活美学,再进一步带动更多国际友人来到成都……在这样一个循环中,他们收获了快乐,拓展了眼界,也为提高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城市吸引力贡献了一分力量。 记:成都的生活美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陈: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一座美学元素极为丰富的城市。古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太阳神鸟、青铜神树等考古发现,向世人展现了成都美学设计的独特。汉代的说唱俑、画像砖以及蜀锦蜀绣勾勒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都,唐时的蜀纸、五代的芙蓉、宋代的印刷术……每一段灿烂过往,都是对成都传统生活美学的完美诠释。今天成都的魅力就不多讲了,春熙路太古里的前沿时尚,宽窄巷子文殊坊醇厚的市井风味,周边乡村恬淡舒适的田园风情,一座城市有着如此丰富的美学元素,成都的强大吸引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记:你就是被成都所吸引,才选择到此创业和发展的吧? 陈:我是贵州人,之前在西安求学,多次经过成都,对这座城市有初步印象,觉得这里生活很舒适。2009年我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对这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来我在工作中多次到成都,工作之余去到周边许多景点,越与成都接触得紧密,越被成都所吸引,这里的山水、人文、生活、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都吸引着我。因此,转业后,我的第一选择就是成都。在我看来,这里有着我所期待的一切美好。这几年过去了,我不后悔我的选择,我很庆幸能在成都的乡间,筑起我的梦想。 手记 2020年国庆假期 成都 成都的生活美学是多元的,春熙路、太古里、世纪城汇聚着国际最前沿的时尚美学;宽窄巷子、文殊坊、玉林等片区沉淀着成都醇香浓郁的市井美学;林盘、古镇、田野交织出了成都独特迷人的田园美学。城市文化的包容开放,酝酿出了成都独特的美学风格,也引来了无数人的赞叹羡慕。 对于田园生活,成都人有着难以想象的痴迷与执着,也因此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乡村生活美学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成都郫都区就诞生了中国乡村旅游最具特色的项目——“农家乐”,并迅速风靡全国。时至今日,成都的乡村旅游已升级了无数版本,早已不是最初农家乐那样吃饭喝酒打麻将,而是集摄影、民宿、餐饮、研学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吸引着全国甚至全球的游客。在这种“乡村旅游PLUS”模式中,位于成都稻香旅游环线的崇州市隆兴镇凡朴农场无疑是颇具代表性的范例。 国庆假期,我来到凡朴农场,第一印象是原生态。在这座农场,现代工业的痕迹被无限弱化,泥泞的石板小道、开阔的田野,纯木质的大门、房屋、娱乐设施,土石垒砌的灶台,让时光往回穿梭了几十上百年,让人回到了一个诗意的田园世界。 驻足细观,发现凡朴农场的规划与设计很有亮点。车行道的左侧,是竹林环绕的凡朴田园摄影,沿着小道走出竹林,前方豁然开朗,出现一片充满田园风情的农场,风车、牛马羊与穿着欧式乡村风服装的摄影者穿梭其中,让人有种空间跨越的错觉。车行道右侧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以及亲子研学所、探索博物馆。田野更深处,则是极具特色的乡间民宿。置身其中,让人顿时忘却了都市生活的喧嚣,钢筋水泥的压抑…… 在网红摄影打卡的农场里,我见到了凡朴农场的创立者陈浩和凡朴田园摄影的创立者肖红。让人很难相信的是,衣着休闲、戴着眼镜、一脸斯文、笑容和蔼的陈浩竟是一名退役空军上校,而他创立凡朴的过程更让我惊讶,一个贵州人,因为对成都乡间的惊鸿一瞥,就沉醉其中,难以自拔,最终带着自己在北京电商0T0平台任副总裁的夫人一起,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放弃了北京的生活,在成都乡间筑起了自己平凡朴实的田园梦。 这让我更加感叹,成都生活美学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在这里,人们能够寻找到一切所向往的生活方式,圆所有期盼的美好梦想!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