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见山望水,还记得住乡愁 推动农商文旅体融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24
成都 见山望水,还记得住乡愁 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朝阳湖·云顶水乡”田园综合体

龙门山民宿群摄影 罗国杨

崇州乡村,林盘如画

天府国际慢城

到战旗村,领略乡村田园之美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飞机缓缓降落。透过舷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一览无遗。绿道如带延伸,林盘似珠散落,城市、乡村、田野、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理想生活的画面。

镜头拉至郫都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内游人如织,乡村振兴学院内学者穿梭,壹里老街、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城市和乡村和谐相连,这是天府之国富饶繁荣的印证,也是对乡村振兴“走在前列 起好示范”最有力的回应。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对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成都来说,城乡融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路径。

加强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全面构建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大地景观再造等工程,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撤乡并镇“活化”工程……

成都正抢抓获批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大机遇,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源,加快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14000多平方公里天府大地上奋力书写出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成都答卷。

空间融合——

乡村规划管理满覆盖

从区出发,经成万高速到天桂路,再顺着省道106线拐上丰土路,来到彭州三圣鹭栖香楠林盘。这条有些复杂的路,却被韩章尧跑得驾轻就熟——在彭州市担任乡村规划师近5年,她已记不清自己曾多少次来过这里,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寂静的寺庙以及被高大树木掩映的典型川西风格的民居……眼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仿佛从她笔下的图纸中跃出。

像韩章尧这样活跃在成都的乡村规划师,成都市已先后派出了9批,现有乡村规划师69名。作为成都振兴乡村的别样力量,他们努力将“先策划后规划、不设计不建设”的理念向乡村传递,逐步实现整个成都乡村规划管理满覆盖。

按照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整体布局,成都市对全市农业产业布局进行了全面优化调整,明确了各区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发展方向、产业重点,将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各区域分工分业、竞相发展的空间格局。

其中,“东进”区域突出生态休闲和高效农业;“南拓”区域突出科技创新和农博会展;“西控”区域突出绿色高端农业和农商文旅融合;“北改”区域突出农业商贸和农产品物流;“中优”区域突出城市生态和景观农业。而“西控”区域被定位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部绿色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宜居现代田园示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天府农耕文明重要展示区。

在成都的全域乡村规划体系中,不仅仅是对一个个单独的村庄进行一些风貌上的设计,而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主导产业、城镇规模、空间布局,横向构建形成“1+1+5”规划体系,纵向联动县、乡、村三级规划及项目规划编制,实现从宏观规划,到中观规划、微观规划的层层细化,同时注重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着力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塑造以绿道为纽带,特色镇、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互为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和大美乡村形态。

战旗村、竹艺村、明月村、沸腾小镇……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川西坝子图画,承载着生态理念和农耕文明,诠释了绿色生态的价值体系和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在这幅全域景观化的蓝图中,“百镇千村”景观化景区化搭起全景的骨架,16390公里的三级天府绿道网络体系把城市与乡村相连,成为承载成都平原青山绿水的天然绿肺。在重要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有基础的建制镇等,成都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特色镇,并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主要内容,协同推进1000个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打造一批乡村田园综合体,在川西坝子逐步呈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产业融合——

构建农业产业生态圈

2020年3月,一场推介会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这场推介会的主体不是某一个区域,而是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的整体亮相。据悉,这是成都市首次以产业生态圈为单位整体推进的推介活动,瞄准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向全国、全球发布了成都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会清单”。

在这份机会清单中,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温江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天府现代种业园、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金堂食用菌产业园、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蒲江现代农业产业园)不再各自为阵单打独斗,而是发挥各自的优势、机遇以及在成都现代农业版图中的定位,共同推介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投资环境比较优势和巨大投资机遇。“这让成都的产业布局更为清晰,我们的投资也将更精准。”现场签约的云南云投花超项目负责人表示。

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一个地区面向未来的新增长极,而整个产业生态圈则是成都面向未来的新动力源。按照“发现和培育比较优势,以产业生态圈为单元深度契合城市功能布局”的理念,成都农业领域扎实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和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建设,以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48个国家和省市县级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强链补链、聚链成圈,推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圈在产业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优化空间结构重塑经济地理。

令人惊艳的“风吹稻花”建筑、湿地中的酒店民宿聚落、充满民俗风情的原乡体验区……位于崇州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的天府国际慢城,则是打破乡镇行政区域限制和体制机制障碍,集成资金政策,整合资源要素,统一规划管理的典型范例。“我们的项目需要有田园、有山林、有河流、有湿地,仅靠一个乡镇的资源远远不够。”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跑遍了桤木河流域8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如果全部拿下,需要同时跟8个乡镇协调,太繁琐,成本太高。”自从有了产业功能区,建立一体化规划管理体制、一体化要素配置体制、一体化建设管理体制、一体化产业发展体制、一体化社区发展治理体制,他们的顾虑打消了。目前,天府国际慢城已在崇州4个乡镇启动项目,包括桤木河湿地旅游带、五星原乡民俗体验区、风吹稻花田园慢享区。天府国际慢城2020年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不仅是天府国际慢城。产业功能区的理念,让成都广大乡村迸发出巨大活力:2020年,全市累计签约招引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87个,协议投资额1190.2亿元,招引总投资100亿元以上高能级项目3个、总投资30亿元至50亿元项目6个,全市农业外资投入创历年最佳,连续3年超额完成固定投资任务、超计划完成省市重点项目投资。

据悉,目前成都市已初步构建形成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为核心、四级园区联创联建的发展格局,划定7个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34.18平方公里。完成25.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启动28.8万亩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累计引进国内外一流科创团队88支,组织实施协同创新重点项目111个;编制《成都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年)》;崇州市、大邑县等7个试点县获批开展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下一步还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战略,加强与国内外重点城市的联合与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产业联盟、建强补齐产业链,做大产业园区,做强产业龙头,做响产业品牌,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加快构筑高能级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价值融合——

激发大美乡村发展活力

夜幕降临,战旗村璀璨的灯光次第点亮。沿着壹里老街走到战旗广场,各类灯带、灯球、发着光的麦穗和黄牛绚丽多姿,流光溢彩的靓丽夜景,引得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留下这美丽的画面。

“这个春节预计又有很多市民前来‘打卡’,我们要将战旗村装扮得更美,让市民们能在这里领略到乡村田园之美。”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

如今的战旗村,处处透着乡村田园的文艺范,蜿蜒的青石板路、充满川西风格的黛瓦白墙、古朴的雕花木门窗、屋檐下挂着的大红灯笼,以及博物馆内的水车、农具、犁铧……无不呈现出每个人心中的传统农耕文化记忆;而一家接一家的手工作坊,传统布鞋、辣椒铺子、川西小吃等,让人在这里体验到记忆中川西坝子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们致力于加快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优化乡村业态布局、活化乡村文化文态、培育壮大现代新型集体经济,事实证明成效是显著的。”高德敏告诉记者,这两年战旗村游客倍增,已经变成了成都热门的乡村旅游打卡地。目前该村顺势增加了研学拓展训练、培训等文旅项目,继续完善了乡村十八坊、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吕家院子,建成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和壹里特色街,2018年至2020年,战旗村景区接待游客总量超过270万人次,实现全口径旅游收入超过1.89亿元。“未来我们还将利用乡村的立体空间综合资源,多业态发展产业,实现乡村价值的多元融合,打造天府之国的乡村记忆。”他说。

离战旗村不远的崇州严家弯湾林盘,同样是生态价值转化的成功案例。这个曾经普普通通的小村庄,经过林盘整治后焕发新生,如画的美景吸引了乡村规划、美学设计、酒店运营等专业团队和优秀文创人才纷至沓来。路之·弯湾里、观酌、观庐、风马谣、盆景公园……曾经闲置的老宅摇身成为一个个高品质乡村体验场景、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与网红花海粉黛乱子花田、私家定制盆景制作等一同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核心IP”。不少村民打开自家院门,摆上茶座、小椅,端出特色的农家菜、农特产,共同分享繁荣旅游市场的“流量红利”。

在成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生态价值转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川西坝子优良的生态文化本底具有大量独特的美学元素,新形态使它们的资源价值得以重估。在“大美乡村”扮靓的公园城市基底上,第三产业的跨界发展也喷薄而出。充分发挥“农”的生态赋能、“商”的产业逻辑、“文”的价值浸润、“旅”的聚人引流、“体”的身心塑造作用,各地纷纷推动乡村绿道串联特色镇街、贯通川西林盘、链接大地景观,构建“农业+商贸”“农业+文创”“农业+旅游”“农业+康体”等多种融合新模式,有机植入乡村民宿、特色餐饮、运动休闲、健康养老、会展演出等新经济新业态,营造乡村宜居宜游、宜娱宜宿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推动形成“核心IP+特色村镇+餐饮住宿+文创产品研产销”融合的农商文旅体产业链。2020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到1.26亿人次。

要素融合——

破解“人地钱”等资源瓶颈

不久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编制的2020天府金融指数在京发布,其中成都农村金融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指数显示,成都市在创新建设农村金融平台、探索农村金融发展新机制等方面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包括通过建设“农贷通”服务平台,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制定出台多项产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规划和激励政策,系统性、创新性推进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等。

农村金融的探索,是成都市着力推动城乡要素融合,健全以城带乡要素供给机制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紧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都市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聚合聚变。

围绕“人”的紧缺,成都市出台了“人才新政12条”,健全乡村人才集聚培育政策体系,打通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才、返乡创业人员向农村流动的通道;围绕“地”的瓶颈,成都市深化农村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三块地”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出让、租赁、入股和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机制;围绕“钱”的问题,创建“农贷通”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累计发放贷款265亿元。强化涉农资金整合,改进财政投入方式,2020年,市级财政累计预算安排资金26.43亿元用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成都农交所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2.2万余宗、金额1237亿元。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龙门山宿集”民宿产业群,便是要素“下乡”带来的红利。2018年,全国首张民宿产业取得集体商服用地使用权的不动产登记证书在成都市彭州诞生,通过创新宅基地腾退政策,将农民自愿出让的原址宅基地类(用途)变更为集体建设用地,在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挂牌,以“点状供地”方式,有效破解了投资者在农村投资“无恒产”的困境;活用“蓉漂”人才政策,成功引进民宿行业专业人才团队4个,建成首家民宿学院——龙门山民宿学院,组建民宿产业协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80余期,为民宿产业储备足够的人才;根据《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按照“乐宿、优宿、精宿”三个等次对民宿建设进行技术规范和1万-6万元不等的资金补贴,对被国家文旅部评定为“三星、四星、五星”的分别给予20万-50万元不等的补贴;同时高位对标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创新民宿审批“要件清单”为“容缺容后”机制,实施24小时“呼叫”服务项目工作法,打通消防和公安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的申请渠道,率先实现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特种行业许可证等证件齐具……目前“龙门山宿集”聚落已汇聚了5家全国排名前10的民宿企业,吸引大乐之野、浮云牧场等12家全国知名民宿品牌入驻,建成40余家精品民宿,打造了“春看山花、夏避酷暑、秋观胜景、冬见雪飘”的精品民宿产业园,收获了“最值得期待旅行目的地”等殊荣。

服务融合——

撤乡并镇资源全面“活化”

山林青翠,碧水环绕。蒲江县朝阳湖镇的青山绿水中,一个个特色文旅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云顶水乡项目基本形成接待能力;“仙阁故径”文创产业园逐渐成形;石象山现代农旅体验园正在火热推进……充满活力的新场景逐步呈现。

热火朝天的背后,是乡镇撤并“物理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2019年12月31日,按照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统一部署,原蒲江县白云乡39.03平方公里及0.6万人整体划归朝阳湖镇,全镇幅员面积增至68平方公里,人口增至1.65万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0%。朝阳湖省级风景名胜区实现了由一个镇统一管理,这片蒲江生态本底最优、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区域,终于迎来了规划一盘棋,统筹资源利用,统筹公共服务,焕发出改革的聚合效应。

行政区划改革不是简单的地域拆卸、辖区调整,也不是简单的精简人员、重组机构,怎样“活化”才是改革中的重头戏。在稳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成都市综合运用“多规合一”的理念和方法,明确发展定位,整体重塑和系统优化合并镇(街道)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格局,同时持续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改革试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发展治理水平,实现“1+1>2”的跃升。

“朝阳湖·云顶水乡”田园综合体即是“活化”的成果——这个总规划面积约19平方公里,斥资40亿元的项目,将统筹整个朝阳湖及周边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云端农业、星级酒店、乡村客栈、精品民宿、星空树屋、亲子乐园等项目,打造集高端康养、有机农业、文化展示、主题公园、商业综合体、精品民宿等为一体的高端文旅综合体。“我们充分利用乡镇区划调整改革释放的各类资源,强化与政府投资平台、市场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活化利用白云场镇闲置资源,不仅促进了云顶水乡等重大项目的落地,还将带动周边发展和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据朝阳湖镇党委书记周燕武介绍,围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生态链,培育文创体验、有机生活、滨湖度假等新场景新业态,该镇已累计盘活各类建设用地33.5亩,流转农用地1000余亩,利用水域资源1100余亩,租用闲置农房39间,每年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140余万元,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60多万元,实现了“项目活化资源、资源承载产业、产业转化资源”的良性循环。

据悉,截至目前,成都市已调减乡镇(街道)114个、减幅30.4%,村(社区)1327个、减幅30.37%,村(居)民小组20800个、减幅36.95%,有效推动了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本报记者 陈泳

除署名外,图片由相关区(市)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