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草堂 世界的诗圣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2-24
成都的草堂 世界的诗圣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海报

2016年人日,留学生用母语朗诵杜诗

因为杜甫与草堂,成都是一座诗歌之城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剧照

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BBC(英国广播公司)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在熙攘的人群中有感而发,念起了杜甫的诗作《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是2020年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的一幕。在这部纪录片中,杜甫不仅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更与但丁、莎士比亚比肩。

实际上,在BBC纪录片播出之前,杜甫的诗词早已经走出了国门,在世界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何来成都寻杜甫?这里有举世闻名的杜甫草堂,有杜甫在成都写下的240首诗,有“草堂人日”的习俗……从成都出发,“诗圣”影响了世界。

梦溪/文

草堂出绝句

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说:“人们提到杜甫的时候,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今巩义),19岁时外出游历,后到长安科举屡试不第,开始了郁郁不得志的客居长安生活。

安史之乱后,饱经磨难的杜甫走投无路,被迫带着全家老小入蜀谋生。为什么会选择南下入蜀,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四川作为唐朝的大后方,是安史之乱中非常安定富庶的地区,连唐玄宗都逃到成都来,甚至还打算把成都作为临时首都取名叫南京。第二个原因,杜甫很早就有一个草堂之梦,这个梦在成都成了真。

刚来成都的杜甫,有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他在《成都府》写下了自己对成都的初印象:“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这时的成都,对杜甫而言,虽然繁华却透着陌生。但是在杜甫草堂修成后,他找到了家的感觉,比如“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堂成》),又比如“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赠花卿》)……此时他在诗中透出的春风得意,已然是掩盖不住了。

杜甫草堂的建成,离不开杜甫亲朋故友鼎力相助,其中影响最大的三人,当属裴冕、高适和严武。这三人在杜甫客居成都时,先后任成都最高的行政和军事长官,在他们的关照下,杜甫草堂的修建可谓是顺利且壮观。有人送钱,有人送东西,还有人帮忙。比如杜甫的表弟,“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比如他想要桃树,就有当地官员专门送上“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这样的场景有很多,对于长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来说,在成都不仅收获了一个安定的家,而且这种众星捧月的生活让他受宠若惊,同时也颇感自得。

杜甫在成都写下240首诗,绝大部分出自草堂之中。《春夜喜雨》《绝句》《蜀相》等流传千古的诗篇,向中国甚至世界展示了成都的美,成为天府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拼图。成都有美女,在杜甫的诗中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成都有美酒,杜甫的诗中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成都还有好景、好雨、好人、好山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杜甫笔下的成都,繁华、富庶、美好、安定,令人看之向往,无怪在唐代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成都当成了文化的朝圣之地。

草堂庆“人日”

除了草堂和诗词外,杜甫还给成都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年的节日习俗,那就是“草堂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一天,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地方习俗。成都的“人日”,千年以来,市民必定是一大早出发,或携妻将子,或呼朋引伴,前往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祭拜诗圣杜甫,以诗会友,赏梅祈福。

为何成都人在“人日”出游,不去别的地方而独爱草堂?这与杜甫和高适的友情和诗词关系密切。杜甫早年游学之时,曾与高适相识,杜甫避难成都后,正值高适在成都为官(时任蜀州刺史,即今成都崇州),高适不仅常常资助这位“小兄弟”,还常常相约出游以诗唱和,情谊日深。公元761年正月初七,高适写下了《人日寄杜二拾遗》赠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十年以后,杜甫因好友高适、严武先后病逝,失去了在成都立足的基础,被迫辗转于湖南湖北,偶然翻开高适的赠诗,睹物伤情,于是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托哀思。不久后,杜甫也病逝在江船之上。友人之间的情真意切跃于纸上,成为诗坛的一段佳话,也为“草堂人日”奠定了以文会友的习俗。

晚唐之后,文人们在“人日”前往杜甫草堂拜祭杜甫渐成习俗。宋代以后,杜甫草堂更是热闹非常,聚会的人群从文人墨客扩大到了普通老百姓。杜甫草堂所在的浣花溪畔成为当时成都人春天踏青、游乐的重要场所。到了明清时期,“人日游草堂”已是成都的习俗。明初时蜀王朱椿就已经开了祭祀杜甫之先河,到了明代中期,在人日雅集吟诗祭祀杜甫,在成都文人中已蔚然成风。

真正将“人日”这一天赋予了“祭拜杜甫”“踏青出游”“以诗会友”多重内涵的,当属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他在返回成都途中写了一副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此事此联一出,立刻在文人中引起了巨大影响,以至于后来每逢人日,文人墨客就云集草堂,吟诗作对,好不风雅。慢慢地,“人日”聚草堂逐渐从文人的风雅之事沉淀到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成都老百姓在正月初七这一天都会云集杜甫草堂,胸有沟壑者挥毫泼墨,以文会友。

1992年,杜甫草堂恢复了“草堂人日”活动。每年“人日”这一天,杜甫草堂博物馆都以古礼祭拜诗圣杜甫,在拜祭仪式之后,还有热闹非常的“草堂唱和”诗会。这一天的杜甫草堂真正是客似云来,成为早春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2016年人日这一天,来自成都高校的4位外国留学生,走进了杜甫草堂,用他们各自的母语吟诵杜甫名诗。

世界的诗圣

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这样评价杜甫:“在诗歌界,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想知道最伟大诗歌长什么样,他们的作品就是范本。”“西方并无杜甫此等人物,他通过诗词,把整个文明的道德情操都表现出来了。”实际上杜甫的影响早就越出国界,他是一个世界文化名人。

早在11世纪,杜甫诗集就传入了日本。在镰仓幕府(1192年)至室町幕府(1388年)时代,杜甫被迎入日本诗坛宝座。把日本俳句推向顶峰的松尾芭蕉,把家命名为“泊船堂”,此语即出典于杜甫《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日本近代著名文学家森鸥外的雅号也来源于杜甫的诗句“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以毕生精力翻译、注释、研究杜诗,曾到成都拜谒诗圣,并在四川大学讲杜诗:“杜甫不仅是唐代诗人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今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中国诗的完成者。”21世纪后,日本《SINICA月刊》曾进行“汉诗国民投票”评选活动,杜甫的《春望》位列最受欢迎的汉诗榜首。

1481年,韩国出现了世界上首部完整的杜诗全译本《杜诗谚解》。杜甫的《春望》等诗被收录到韩国初中和高中课本中,“只要是中学毕业生,都知道杜甫。”韩国前驻华大使卢英敏在2017年到华赴任前,就用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自己的心境。曾担任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长的都钟焕,在2019年来到成都后就感言:“四川成都有杜甫草堂,因此在我们印象中,成都是中国诗歌的故乡。”

西方世界对杜甫的阅读和研究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传教士钱德明用法语撰写的《杜甫传》被认为是最早把杜甫介绍到欧洲的专文。19世纪,杜甫诗作受到俄国汉学家的注意。1955年苏联首次发行《杜甫诗集》。在美国诗人中最痴迷杜甫的,要推诗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

事实上,对杜甫的研究,是热度从未消退的“显学”。1952年可视为一个标志性节点。冯至在国内出版了《杜甫传》,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出版了《杜甫私记》,哈佛大学出版了洪业用英文撰写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BBC纪录片的片名和片中英译杜诗均源自该书)。1962年杜甫诞辰1250周年,国际组织世界和平理事会在全世界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有一位就是杜甫。

杜甫的诗深沉、深刻,极具现实主义批判色彩,正是因为这份来自他本人人生经历磨难的深情自述,让杜甫的诗不仅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在世界上激起了广泛共鸣,以至于他成为外国人眼中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杜甫,成都都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一座草堂,无数诗篇,让成都与杜甫结缘,也让杜甫成了成都最宝贵最灿烂的城市文化名片。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